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国宝修缮记之茶马古道

发布日期:2022-05-27点击次数:465次

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段


工程名称: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段保护工程

建设单位:贵州省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施工单位: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监理单位: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一、 工程简介 

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段因桥得名,木桥原名“纳必”桥,后改称“纳福”桥,是清代兴义“县城至府城(安龙)之捷径”。作为茶马古道兴义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该段古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茶马古道贵州兴义段不但在兴义境内几乎东西向贯通,沿途保留许多重要文化遗存,并且该路段是贵州省城贵阳、安顺府、兴义府等重要城镇东出云南的重要通道。因此,茶马古道贵州兴义段保留下的历史信息和遗存实体对茶马古道的完整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和资料。

茶马古道贵州兴义段西端从兴义境内白碗窑镇甲马石村至东端万屯镇佐舍村一线,总体呈东西向,全长约60km,其中马岭古道(含“木桥”)段两岸1.72km的古驿道是目前兴义市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

1984年,兴义县人民政府公布木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桥沿用,至1994年,现马岭河公路桥(木桥下游)建成,除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外,木桥基本弃用。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后,木桥随兴义古道被列入茶马古道贵州段。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茶马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岭古道(含“木桥”)段成为国保单位之中的一部分。

在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为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段保护工程的施工单位。


二、保护工程实施前的残损情况说明 

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段含木桥及两岸古道,其形制为:

1.木桥

东北—西南向,横跨马岭河。为单孔敞肩石拱桥,长46m,宽4.6m,中孔净跨20.7m,矢高7m,南、北桥肩孔洞为泄洪孔,直径2.9m。桥面青石板铺墁,桥面两铡由条石作为护栏, 长0.45~1.12m,高0.6m、厚0.3m。桥两端石栏处均留有排水洞,规格300mm×300mm。桥东北端东侧竖有建桥碑,西侧引桥砌体垮塌6m,垮塌砌石规格(420mm×240mm×180mm)~(930mm×410mm×310mm)。桥体其余部位外侧石砌体无垮塌、爆鼓现象。木桥拱券券脸石完好,未见渗水斑渍。两侧引桥部分原设置石栏,现部分佚失。石栏由方整青料石制成,规格(860~1420mm)×600mm×450mm。桥两端均存驿道,东北端驿道处有2处青石拱券过水涵洞,现木桥东北端与山体交界处的过水涵洞存在0.81㎡顶板垮塌,并存在涵洞堵塞状况,雨季, 山水无法及时从木桥东北端西北侧历史上设计的过水涵洞端口泄入河谷之中。此外,两涵洞间的明渠部分,灌丛密布,增加排水难度并极易造成更大的排水设施阻塞。木桥西南岸距桥200m处存残碉楼遗址一处。

2.古道

西起马岭镇光明村下那白寨,东至马岭镇团结村黄桷树寨,全长1719m,宽1.3~2.4m,其中木桥两端上坡部分较宽,西侧水平距离129m、东侧水平距离98m范围内,古道宽达2.4m;其余部分古道宽约1.3m,极少段部分特殊地段(因地形)古道宽仅0.6m。古道铺设方法为部分零星地段利用自然岩石,其余部分选用当地料石,选择一个较为平整的面作为顶面,其余部分不加工,根据石料形状挖坑嵌入地面。石料顶部看面规格:140mm×(90~460mm)×310mm,古道出土高度根据地形为0~36mm不等。部分地段因各种原因,古道铺石佚失。

木桥西南端连接木桥的古道沿陡峭的岸坡向中通往峡谷岸坡顶部,由于坡陡,雨季时山水冲刷严重,因此古道两侧原设计有排水沟,并在古道转折部位将山水排泄入河谷,避免了山水冲向木桥。此段排水沟总长230m,全段存在覆土覆盖、杂草阻塞状况。此段古道在岸坡顶坡向西北转折后,古道沿线坡度趋于平缓,受山水冲击减弱,但有两条小形冲沟近垂直方向穿过古道。其中距古道西侧起点大榕树94m处一条冲沟经过古道时,村民直接在古道上开挖沟渠过水,此处古道过水冲沟,上下两侧均需清理,以保证雨季排水,长度60m;距大榕树197m处一条冲沟较大,村民不但在古道上开挖过水沟渠,并且在沟渠上铺1.6m长水泥板便于人畜通行,此处冲沟需清理50m,以保证雨季排水。连接木桥东北端的古道,除近桥部位峡谷岸坡陡峭,山水冲刷严重(因此原设计有过水涵洞)外,其余地段坡度相对平缓,山水冲刷弱,未见特别的排水沟等排水设施。此外,连接木桥东北端的峡谷东岸部分古道本身就处于传统的农业耕种坡地之间,由于现代公路的建成,此部分古道交通功能极大降低,村民在进行农业耕种时不断破坏和缺乏养护,致使许多路段古道铺石佚失。

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 段的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均非常严重,根据现场勘察,主要存在的病害残损情况分类如下:

(1)Ⅰ类残损,即水冲泥土覆盖。木桥及两岸步道处于峡谷地带,两岸崖壁顶部均为岩溶丘峰,因此,文物本体处于坡地之上,桥及步道被山水冲来的泥土覆盖严重。

(2)Ⅱ类残损,植物对文物本体的直接病害,文物本体沿线遍布植物,其根系疏散土质,大的根茎对桥、步道产生根劈作用,导致桥砌体、步道边坎垮塌。根茎伸入砌体的植物死亡后腐朽,内部夯实土局部变为耕植土,影响石桥稳定性。部分地带,根茎挤入步道下部,使步道砌石抬升后佚失。

(3)Ⅲ类残损,植物对步道沿线的病害。木桥段文物本体为线性展布文物,沿线部分地带灌木、草丛密集分布,将步道完全遮盖。并且植物大量生长,与覆土共同作用,阻塞桥端靠自然边坡排水沟及步道地坪较高一侧排水沟,致使桥端及沿线步道部分被水浸泡。此外,植物大量生长遮挡步道沿线布依族村寨山神庙、镇寨石狮等附属文物。

(4)Ⅳ类残损,桥侧砌体垮塌,桥端过水涵洞垮塌阻塞,桥面护栏排水孔阻塞,严重影响桥体安全,主要原因:过水涵洞阻塞,桥面排水孔阻塞,致使桥面长期积水并缓慢下渗,使桥内部夯土受水膨胀,对砌体形成挤压,最终导致砌体垮塌。

(5)Ⅴ类残损,石桥桥面地幔铺石破碎、分散、局部佚失,桥面石栏佚失。主要原因:一是石桥常年使用,长时间人畜通行遭到破坏而又未得到保护维修;二是年久失修的石桥处于露天自然状态,无专人保护。

(6)Ⅵ类残损,即沿线步道边坎垮塌。主要为峡谷坡岸部分沿线步道外侧垮塌。主要原因:一是植物根劈作用致使边坎砌石松散,使砌体内部回填土松散分离;二是自然雨水使砌体内部回填土膨胀,挤压石砌体,最终导致边坎垮塌。

(7)Ⅶ类残损,沿线步道损毁。

①ⅰ类残损:古道铺石完好,但上部覆盖灌藤植物、杂草及水冲浮土覆盖。

②ⅱ类残损:古道铺石部分塌陷。

③ⅲ类残损:古道铺石部分佚失。

④ⅳ类残损:古道铺石全部佚失。

⑤ⅴ类残损:古道与耕地交接部位边坎垮塌。

⑥ⅵ类残损:古道上部边坡垮塌致使古道被覆土填埋。

(8)Ⅷ类残损,沿线步道局部破坏,原步道位置现为泥泽。主要原因为排水沟阻塞不畅,长期泡水。

(9)Ⅸ类残损:横切古道的人为和自然冲沟阻塞。


三、修缮过程技术处理说明

1.木桥维修技术处理说明

本工程拟修缮的木桥建筑面积260余平方米。经技术鉴定及综合判断,该建筑物关键部位的残损已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需重点加以修复,对其进行加固维修。采取的修缮技术方案如下:

(1)对东北端引桥垮塌部分进行恢复;

(2)砍伐桥身及桥面根茎介入桥砌体的树木、灌藤植物,并以化学方法彻底杀除;

(3)清除桥面覆土,清理桥面石栏处的排水孔;

(4)更换桥面破碎、分散的地平青石板,补配佚失的石栏;

(5)对东北端过水涵洞进行全面清理和拱券修缮,全面清理涵洞东侧明渠、明渠东侧过水涵桥及过水涵桥外明渠内的植物和堆积物。

2.古道维修技术方案

本工程修缮的古道总长度1719m,宽度为2.4m(227m长)和1.3m(1492m长)。经技术 鉴定及综合判断,古道存在损毁情况,严重影响古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其进行加固维修、局部复原,采取的修缮技术方案为:

(1)清除古道面层覆土,清理后补配佚失铺石;

(2)清除古道及周边影响古道安全的树木、灌藤植物和杂草;

(3)清理原有排水涵洞、排水涵桥、排水沟,部分路段加设排水沟;

(4)修复木桥东北侧古道垮塌边坎;

(5)损毁路段恢复。

3.木桥桥面、古道路面防渗漏措施

(1)木桥桥面防渗漏措施

根据现场勘察,木桥本体除东北端西侧有局部垮塌外,桥体其余部位外侧石砌体无垮塌、爆鼓现象。木桥拱券券脸石完好,未见渗水斑渍。说明木桥本体自身防渗功能较强,东北端西侧引桥部分垮塌,最直接原因是引桥东北端排水涵洞堵塞,雨季时山水排泄受阻流至桥面,而桥面排水孔因后期覆土阻塞,致使流致桥面的雨水不能排除,长时期积于桥面,慢慢下渗 至桥体填充物内部,造成填充泥夹石膨胀,最终导致木桥东北端引桥西侧局部垮塌。整个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编制的《兴义贵州龙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中“马岭河峡谷两岸地表土阻水性强”的结论,木桥如若完好,自身排水体系的功能能够满足防渗需要,不需要做特别的防渗漏措施。但需要对东北端引桥西侧垮塌部分进行修缮,在桥体内部填充工序中进行夯实工作;对桥东北端排水涵洞、明渠进行修缮和清理,保证山水排泄顺畅;对桥面后期覆土进行全面清理,保证桥面拦马石石栏底部排水孔排水畅通。

(2)古道路面防渗漏措施

马岭段古道铺石路面部分,存在后期覆土覆盖和直接出露两类情况。通过对部分后期覆土覆盖路面的清理,现状情况为后期覆盖和直接出露的铺石路面,路面铺石及基础下沉的情况较少见。结合兴义市范围内茶马古道其余段(如岔江段)铺石路面也是此种情况,古道路面过水能力强,加之下部土层阻水力强,不需做特殊的防渗漏处理。但是,由于古道沿线范围内,局部地段由于后期人为活动,造成积水地段,需进行清理处理,视清理情况进行底层回填、积水导流和路面铺石补配等工作;木桥两岸古道沿峡谷坡岸盘绕,路面坡度大,雨水季节水流量大,因此,需要清理路面及路面旁侧排水沟,保证古道路面不发生积水现象。

4.专项技术措施

根据茶马古道·贵州省·马岭古道(含“木桥”)段的文体现状及特点,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措施。木桥本体及桥两侧步道,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均非常严重,根据现场勘察,主要存在的病害残损情况为9大类,且古道沿线各段均存在多类残损情况。针对各类残损,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相应治理措施如下:

(1)对于Ⅰ类残损,实行Ⅰ类措施:人工清除石桥面及被覆盖步道面层覆土。由于木桥及沿线步道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并且步道沿线自然山坡趋于稳定,因此,人工清理覆土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桥面及峡谷壁岸顶部清理的覆土,不得抛入河谷之内,清理出石栏部位的桥面排水孔。②处于自然山坡沿线步道清理的覆土,可以就近平撒于步道自然高程较低一侧的耕地之内,不能造成清除覆土人为堆积;③覆土清除后,必须补配步道青石的按Ⅶ类措施的铺设方法补配。

(2)对于Ⅱ类残损,实行Ⅱ类措施:清理树木,减少植物病害:①去除灌木及爬藤类植物;②砍伐石桥基础部位及桥身上危害石桥的树木,使用8%铵盐溶液或0.2%~0.6%的二氯苯氧醋酸注入树根进行处理,腐烂后空洞以黄土夯实;③砌体内部出现松散土层及空洞的,剔除松散土层重新填土夯实;④砍伐对沿线步道造成危害的树木,但遇珍贵树种则应保护树木,可以适当局部调整步道线形。

图片

(3)对于Ⅲ类残损,实行Ⅲ类措施:清理灌藤植物、杂草:①沿线步道本体及两侧清理,使布依族山神庙、镇寨石狮等附属文物可视;②需设置排水沟路段,清除灌藤植物、杂草后,于步道高程较上一侧挖留排水沟。

(4)对于Ⅳ类残损,实行Ⅳ类措施:对垮塌桥砌体进行维修,①松动砌石卸荷,清除该部位根茎插入砌体的树木;②清理松动部分砌体内部回填土,清理至下部基础部分;③垮塌部分砌体补配砌筑。砌筑时,按土、碎石夯实回填的原方法进行内部回填;④松动卸荷的石料归安。对垮塌的过水涵洞拱券进行维修,①松动砌石卸荷;②以支拱模的工艺对垮塌部分砌体补配砌筑。维修时先清理过水涵洞底部堆积,清理出原拱券石料优先使用。

(5)对于Ⅴ类残损,实行Ⅴ类措施:①将覆土清理时清理出的压面石、桥面石、石栏等归安;②补配佚失的桥面石;③补配佚失的石栏。

(6)对于Ⅵ类残损,实行Ⅵ类措施:边坎恢复。①清理松动回填土至基础,清除松动部分植物根茎;②以当地石材进行边坎补配砌筑;③砌筑时,按原回填材料和方法进行回填。    

(7)对于Ⅶ类残损,实行Ⅶ类措施:清理和恢复青石步道。对此类残损中的ⅰ类残损清理上部覆盖覆土及灌藤植物、杂草。ⅱ类残损,对塌陷部分古道铺石进行底层处理,调整铺石至合理位置。ⅲ类残损,补配古道佚失部分铺石。ⅳ类残损,进行素土夯实,制作垫层,重新铺石,保证古道连续性。ⅳ类残损修缮时应注意,自然边坡地段,注意保证上、下边坡稳定性,如下边坡不稳定,可采取开挖至板土后砌筑边坎的方法;按照原始步道铺设的方法铺设步道石面:石料不加工及少加工,选择石料较为平整的一个面作为顶面,根据石料下部形状,挖土嵌入石料。要求做到步道顶面相对平整,整体能够向步道高程较低一侧散水。

(8)对于Ⅷ类残损,实行Ⅷ类措施:修复步道。①挖除全部淤泥;②疏通排水沟;③底层夯实找平;④按Ⅶ类措施的方法铺设青石。

(9)对于Ⅸ类残损:清理、疏通人为和自然冲沟,横切古道较宽的冲沟,在沟面搭设青石板作为路面。

四、工程结语 

项目施工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和“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管理理念,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细小的安全责任事故。严格遵守文物保护修缮的四大基本原则(即保持原材料、原结构、原形制、原工艺手法),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古道周边杂草及掩埋物的清理过程中,参考了田野考古遗迹清理的相关技术手段,在保证古道铺石原状的同时,对古道的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到了古道保护工程的现场实施当中。在清理施工的过程中对古道包含的历史信息做了初步梳理,清理出来的遗物包含马镫、银元、子弹壳等均按规移交给文物管理部门。在古道铺石铺设阶段,我们将古道附近将原本属于古道铺石的石材,因历史原因被村民拆除改建为田埂、地埂等设施的石材进行识别和收集,作为添配石材应用到古道缺失铺石的归安施工之中。

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对本工程组织了验收,还邀请了市文物局有关领导和文物专家,在验收时参加人员认真查看工程本体的质量、工艺、材质,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文物修缮原则,核对资料是否完整。经检验完成后,评定本工程为合格工程。

陕公网安备 611104020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