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了,中国竟还有一座古堡保存完好
发布日期:2019-01-24点击次数:866次
400年了,中国竟还有一座古堡保存完好,请看.....
远远望去,一排气势恢宏的长长的古堡矗立在山崖上。它的周围被河水围绕,群峰环绕,苍松翠柏,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步入古堡,层楼叠院,高低错落,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旖旎的风光无法用言语形容。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堡城”的湘峪古城。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质朴大气,固若金汤。
尤其是这种兵洞连城的建筑,
被专家称为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
而且那藏兵洞的墙砖竟是
用蛋清和糯米的合成剂粘合,
墙缝如纸,坚固如磐。
湘峪古城位于沁水县东南方向50公里的郑村镇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
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该城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于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称为“三都古城”。
登上南侧樊山,就可纵览湘峪古城全貌。据说,樊山的十条山脉无论如何走向,最终都会朝向湘峪。“十山九回头,辈辈出诸侯”的民谚,几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这片大地。
隔着湘峪河,不由被那高高的崖顶、洞洞相连的城墙所震撼。城堡外围的护城河,成为阻击外地人入侵的天堑。过去只能乘渡船进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立城头,万夫莫开城。古城共有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保存完整的有南门和东门。
进入古城的南门,便可以看到城墙的内墙上布满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砌窑洞,这就是当年用于防卫城堡的藏兵洞。在每个藏兵洞内都设有拱形窗户一个,直面城外,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瞭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这种兵洞连城的建筑被专家称为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
在古城中,村民们依然固守着自己本土的生活方式,默默厮守着这一方净土,悠闲而与世无争。
湘峪村:整个村就是一个大城堡
湘峪原名相谷,整个村庄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400年来,一直气势恢宏地矗立在山崖坚石上。
河水护城,群峰环绕,苍松翠柏,层楼叠院,高低错落,屋依着城,城偎着山,粗犷雄伟,山光水色,一幅质朴大气、古韵悠悠的画卷。
蜂窝式建筑
站在远处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民间谓之“蜂窝城”。
古堡内最高建筑是五层的“看家楼”,也叫“瞭望楼”,是全国明代留存至今的建筑中最高的一栋建筑。
石墨盘铺地
城内路面石磨盘铺地,是当地一道罕见的独特景观。
村中五纵三横的街道均由“丁”字形构成,石磨、石碾、石鼓、石礅等随处可见。
中西合璧风格
主要特色为全国罕见的藏兵洞和中西合壁的状元楼、探花楼,有佛、儒、道三教寺庙冠院和固若金汤的城墙防御体系近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多保持完好。
除少量近年新建的民居外,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这些民居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均为砖木结构。
城堡内院院相通,楼楼相连,或曲径通幽,或逶迤交错。
走进寻常巷陌,抬头望去,高大的门楼,精美的木雕、牌匾就在眼前。
低头一看墙裙石雕异常惊艳,门柱的石础则古色古香,可防可守,可居可游。
城中的主要民居,有“大男院”“小男院”“帅府院”“金库院”“绣楼院”“书房院”等院落。
这里的民居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中西合壁的建筑装饰形式,窗户多采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墙饰以“眉檐垂柱”的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