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常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园林常识

技艺传承| 闽南出砖入石-红砖瓦砾交错

发布日期:2022-04-22点击次数:1711次

 

     “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

 

 

出砖入石

  用倒塌房子的残存砖石瓦砾来建新居,富有创造力的闽南人将它糅合在一起进行有规则的混合砌筑。石为竖砌,砖为横叠,砌筑到一定高度后,石块与砖互相对调,使其受力状态平衡,墙厚40cm左右前后砖石对搭,使用泥水浆石灰粘合,辅于壳灰红糖水,砖通常要比石块面略出来一点,即形成“出砖入石”的特点称谓。

  同时,根据各工匠的习惯及现有材料的条件,“出砖入石”中石块的形态种类繁多,点状、条状、块状都有。“出砖入石”中石块所占的面积比例,有的是一两块石头作为点缀,有的却是满铺满排。“出砖入石”中灰缝的处理,凹缝、平缝均有。

 

 

 

出砖入石工艺

  “出砖入石”的运用部位,有的是整个墙面,有的是下部墙体,有的是在拐角处设置。这种石块与砖缝所形成的点、面、线相结合,很好地利用了石材表面与砖表面所形成的色彩与质感对比,其白色石块面与红色砖瓦穿插组成变化多样的不规则构图。无论是石、砖的明暗度对比,还是两者色彩上的和谐共融,以及其中所表达的缓和与冲突的意境,都是红砖文化的别具风格之处。

  “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一带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著名的有石狮巷中“五房”的墙壁、厝巷“桂厝”后墙壁等;古镇安海现仍存多处这种建筑形式,安海文化宫也露出了被遮挡已久的朱祠西侧一堵十分漂亮的“出砖入石”墙壁;泉州范志巷、泉州西街116号的宋宅、泉州的承天寺、同安县东乡新民宅、安溪县民居、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等均为典型的闽南“出砖入石”的古民居建筑形式。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湖之畔、清源山下。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高度43米。博物馆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出砖入石民居

  与厦门一衣带水的宝岛台湾,特别是金门有保护得较好的古民居建筑,也是“出砖入石”,屋顶也有高高的燕子尾。台湾金门以前属泉州府,那里的很多老建筑和闽南的基本一样,也有许多相同的“出砖入石”建筑。溯其渊源,是闽南人在播迁台湾的时候把具有家乡特色的“出砖入石”建筑也带到了海峡的对岸。

  

 

 

                                                                                      

                                                                                      转自《中式营造》  

 

 

 

陕公网安备 61110402000147号